爱大方论坛信息资讯区资讯分享 → 黄茶    点击复制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共分享!
将本页内容分享到: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回复贴子
您是本帖的第 4969 个阅读者
树形打印
标题:黄茶
醉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老衲从了
等级:版主
威望:1
文章:771
积分:4780
注册:2007年3月21日
黄茶

黄茶最早是从炒青绿茶中发现的。在炒青绿茶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如果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的话,叶色就会变黄,于是逐渐产生出了一个新的茶叶品类——黄茶。
 
  虽然黄茶的制作工艺与绿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比绿茶多了一道“闷黄”的工艺。正是由于“闷黄”这一道特殊的工序的采用,使茶叶进行了发酵,从而使黄茶与绿茶有了明显的区别,因为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类,而黄茶则属于发酵类的茶叶。
黄茶不仅茶身黄,汤色也呈浅黄以,形成了“黄汤黄叶”的品质风格。真不愧是名副其实的“黄茶”。

  按照鲜叶的嫩度和芽叶的大小来区分,黄茶可以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黄小茶主要有北港毛尖、沩山毛尖、远安鹿苑茶、皖西黄小茶、浙江平阳黄茶等;黄大茶有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产的黄茶和广东大叶青等。
发贴心情醉人说:

2006/9/14 9:57:34
回到顶部
醉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老衲从了
等级:版主
威望:1
文章:771
积分:4780
注册:2007年3月21日

黄茶之一——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湖南省洞庭湖中的君山上,属于黄茶类针形茶,有“金镶玉”之称。君山茶旧时曾经用过黄翎毛、白毛尖等名,后来因为它的茶芽挺直,面满白毫,形似银针而得名“君山银针”。

君山又名洞庭山,岛上土壤肥沃,土质多为沙质土壤,年平均气温在16 ~ 17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340毫米,3月至9月间的相对湿度约为80%,气候非常湿润。每当春夏季节,湖水蒸发,云雾弥漫,岛上竹木丛生,生态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

古老的君山产茶历史十分悠久,而作为君山特产的君山银针也是久负盛名。清代江昱在《潇湘听雨录》中记载:“湘中产茶,不一其地。……而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第一,虽与银城雀舌诸品校,未见高下,但所产不多,不足供四方尔。”清代袁枚在《随圆食单》中记述:“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很少。”《湖南省志》中也记有“君山贡茶自清邕,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邀山僧采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呼白毛茶。”据考证,名著《红楼梦》中提到的“老君眉茶”所指的就是君山银针。清代万年谆有诗赞叹:“试把雀泉烹雀事,烹来长似君山色。”

君山银针的采摘标准十分严格。一般于清明前三天左右开始采摘,采摘时讲究“九不采”,即雨天不采、露水芽不采、紫色芽不采、空心芽不采、开口芽不采、冻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瘦弱芽不采、过长过短芽不采。采摘君山银针须直接从茶树上拣采肥嫩壮大健康的芽头,为了防止擦伤芽头和茸毛,盛茶篮内还需要衬有白面。芽头要求长25 ~ 30毫米,宽3 ~ 4毫米,蒂长约2毫米,肥硕重实,一个芽头包含三四个已分化却未展开的叶片,通常要制作1千克的君山银针茶需要采约5万个茶芽。

君山银针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需经过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摊凉、复包、足火等八道工序,历时三四天之久。优质的君山银针在制作时特别注重杀青、包黄与烘焙的过程。杀青讲求动作轻快,既要适度又不能使芽毫脱落。包黄分为初包和复包,它是使君山银针形成黄汤、黄叶风格的重要步骤,需用看牛皮纸包住茶坯,放在密封的箱里发酵,待茶芽色泽金黄、香气浓郁时即为适度。烘焙时讲求低温多次烘焙,用以充分提高茶香。君山银针的制作工艺虽然比较复杂,但与其他茶类不同的是,它只从色、香、味三个方面工夫,对外形则不作修饰,务心保持它的原状。

根据芽头的肥壮程度,君山银针可以分为特号、一号、二号三个档次。君山银针的贮藏十分讲究,贮藏时将石膏烧熟捣碎,铺在箱底,上面垫上两层牛皮纸,将茶叶用牛皮纸分装成小包,放在铺好的牛皮纸上面,然后封好箱盖。平时只要注意适时更换石膏,银针品质就会经久不变。

君山银针茶的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为黄茶之珍品。它的外形,芽头茁壮、坚实挺直、白毫如属于羽,芽身金黄发亮,内质毫香鲜嫩,汤色杏黄明净,叶底肥厚匀亮,滋味甘醇甜爽,久置不变其味。

君山银针需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来冲泡,冲泡初始时,可以看到茶叶芽尖朝上,蒂头下垂而县浮在水面,随后茶工具地缓缓降落,竖立于杯底,忽升忽降,蔚为壮观,有“三起三落”之称。最后茶芽竖沉于杯底,好像刀枪林立,又似群笋破土,芽体吸水后,内含的幼叶微微张开,吐一小气泡停在芽尖上,人称“雀舌含珠”。顿时,但见芽光水色,浑然一体,堆绿叠翠,妙趣横生,令人心仪。且不说品尝其香味以饱口福,只消亲眼观赏一番,也是以神清气爽,实在是叹为观止。
发贴心情醉人说:

2006/9/14 9:57:51
回到顶部
醉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老衲从了
等级:版主
威望:1
文章:771
积分:4780
注册:2007年3月21日

黄茶之二——蒙顶黄芽

美丽的四川蒙山不仅盛产绿茶名品蒙顶甘露,而且也是黄茶极品蒙顶黄芽的故乡。蒙山那终年濛濛的烟雨,茫茫的云雾,肥沃的土壤,优越的环境,为蒙顶黄芽的生长创造了极为适宜的条件。

蒙顶黄芽采摘于每年的春分时节,当茶树上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芽头鳞片展开时,即可开园采摘。采摘时,选取肥壮的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要求芽头肥壮匀齐,每制作500克蒙顶黄芽需要采摘鲜芽8000 ~ 10000个。

蒙顶黄芽的制作工艺也比较复杂,需要经过一杀青、两色黄、一堆放、三复锅、二烘焙等多道工序精致而成。

蒙顶黄芽外形扁直,芽条匀整,色泽嫩黄,芽毫显露,汤色黄亮透碧,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

曾经有人赋诗赞道:“万紫千红花色新,春报极品味独珍,银毫金光冠全球,叶凝琼香胜仙茗。”
发贴心情醉人说:

2006/9/14 9:58:03
回到顶部
醉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老衲从了
等级:版主
威望:1
文章:771
积分:4780
注册:2007年3月21日

黄茶之三——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因采用细嫩芽叶,经闷黄工序制成,所以得名“霍山黄芽”。

霍山地处大别山的腹地,古时候属淮南道寿州盛唐县,因此霍山黄芽有时也称寿州黄芽、春芽、仙芽。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霍山产茶的记载。在唐代,霍山黄芽已被人们认作黄茶之名品,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下中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寿州有霍山之黄芽。”不过那个时候的霍山黄芽还是蒸青团茶,而非锅炒散茶。明朝时,霍山黄芽更是享有崇高的声誉,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记载,寿州霍山黄芽为当时的极品名茶之一。清代霍山黄芽被封为贡茶,岁贡三百斤。可见霍山黄芽盛名数百年。

如今,霍山黄芽的产地主要集中在霍山县佛子岭水库上游,其中以大化坪的金鸡坞、金头山,上和街的金竹坪,姚家孤的乌米尖所产的黄芽品质最佳,俗称“三金一乌”。霍山黄芽的产区多位于深山区,可谓“山中山”。这里峰峦绵延,重岩叠嶂,山高林密,泉多溪长,三河(太阳河、漫水河、石羊河)蜿蜒,一水(佛子岭水库)浩淼。山中年平均温度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生态环境优越,适宜茶树的生长。

霍山黄芽的鲜叶十分细嫩,因山高地寒,一般在谷雨前的3 ~ 5天开始采摘,一共只采摘十多天。采摘的标准为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黄芽要求鲜叶的新鲜度好,采回的鲜叶应薄摊形式失表面水分,一般上午采下的茶芽下午就要制作,下午采下的当晚必须制完。

黄芽的制作合程分为杀青、初烘、摊放、复烘、足烘五道工序。杀青有生锅、熟锅之分,生锅为杀青,熟锅为做形,即将芽叶轻揉成雀舌形;初烘用烘笼焙,火温控制在100摄氏度左右,每烘摊放5 ~ 6锅杀青叶,烘时要勤翻匀摊,当茶叶烘至五六成干时,将二烘登工为一烘继续烘焙,约成干时下烘,摊放1 ~ 2天,以使茶叶回潮黄变;黄变后的茶叶还需再进行复烘来增进茶香,最后烘至足干,趁热装筒封盖。

制成的霍山黄芽芽叶挺直匀齐,色泽嫩黄,细嫩多毫,形似雀舌;冲泡后汤色黄绿清时带黄圈,香气鲜爽清高,叶底黄亮,嫩匀厚实;滋味浓厚鲜醇,甜和清爽,有熟板栗香,饮后有清香满口之感。
发贴心情醉人说:

2006/9/14 9:58:20
回到顶部
醉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老衲从了
等级:版主
威望:1
文章:771
积分:4780
注册:2007年3月21日

黄茶之四——莫干黄芽

人们常说:“名山名水出名茶”,这话一点也不假。我国的名茶总是与名山、名水相依为伴,如前边提到过的产于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的“龙井茶”、湖水相映的太湖洞庭山上的“碧螺春”、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君山上的“君山银针”、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上的“武夷岩茶”,还有庐山的云雾茶、黄山的毛峰等等。莫干黄芽也不例外,它产自素以“清凉世界”的美誉而驰名中外的浙江省名山莫干山。

莫干山是巍峨的天目山脉插入浙西平原的支脉,这里群峰环抱,竹木交荫,山泉秀丽,飞瀑如练,山上常年云雾弥漫,空气湿润,清幽迷人,年平均气温约为21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为28.7摄氏度,自古就被称为“清凉世界”,是闻名遐迩的避署胜地。莫干山的竹、云泉最为著名,有“莫干三绝”之称。茶园内的土质多为酸性的杰、黄色土壤,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松软肥沃,为茶树的生长创造了极为优越的条件。除原有的塔山茶园外,望月亭下的青草堂、屋脊头、荫山洞一带也是莫干黄芽的主要产区。

莫干山产茶历史悠久,相传早在晋代佛教盛行的时候就曾有僧侣上山结庵采茶,当时邻近的吴兴温山茶已经成为贡品,于是莫干山茶区便受到了它的影响,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到了宋朝的时候,莫干山种茶已经十普遍了,据宋工《天地记》中记载:“浙,莫干山土人以茶为业,隙地皆种茶。”到了清代,莫干山茶的采制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据《莫干山志》记载:“莫干茶区茶的采制极为精细,在清明前后采制的称为芽茶。因嫩芽色泽微黄,茶农在烘焙时因势利导,加盖略闷,低温长烘,香味特佳,称为莫干黄芽。”清代《武康县志》中也有记载:“山有古塔遗迹,俗呼塔山,实则是莫干山这顶。寺僧种茶其上,茶啜云雾,其香烈十倍。”

莫干黄芽的采摘要求十分严格,除县志中提到了清明前后采摘的“芽茶”外,夏初所采摘的称为“梅尖”,七、八月份采摘的称为“称白”,十月份所采的称为“小春”。其中,春茶又有芽茶、毛尖、明前及雨前之分,以芽茶最为细嫩。芽茶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采下的芽茶需要进行芽叶的拣剔,分等摊放,然后再经过杀青、轻揉、微渥堆、炒二青、烘干燥、过筛等多道传统工序精制而成。

制成的莫干山黄芽外形有紧细成条,酷似莲心,芽叶完整肥壮,净度良好,多显茸毫,色泽绿润微黄,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浓醇,汤色黄绿清澈,叶底嫩黄成朵,形态十分优美。
到莫干山,用莫干山的泉水沏“英干黄芽”,其泉甘洌,其茶清香。人若置身于松坪竹荫,品茶小从,体会消夏真趣,真有超然世外之感。
发贴心情醉人说:

2006/9/14 9:58:32
回到顶部
醉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老衲从了
等级:版主
威望:1
文章:771
积分:4780
注册:2007年3月21日

黄茶之五——沩山毛尖

沩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的大沩山,是黄茶中黄小茶的又一代表。沩山海拨千余米,山上有天然形成的盆地,地势高峻,群峰环抱,纵横十余公里。这里林木繁茂,郁郁葱葱,境内溪流密布,卢花泉瀑布一泻千里,常年云烟飘渺,罕见天日,有“千山万水朝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之说。这里的茶园属黑色砂质土壤,土层深厚,腐殖质非常丰富,再加上茶树饱受雨露的滋润,故而根深叶茂,于是形成了梗壮芽肥,茸毛多,持嫩性强的优异品质,是制作名茶的最佳原料。

沩山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相传曾为唐代的贡品。据清同治《宁乡县志》中记载:“沩山六度庵、罗仙峰等处皆产茶,惟沩山茶为上品。”民国《宁乡县志》载:“沩山茶雨前采制,香嫩清醇,不让武夷、龙井……以密印寺院内数株尤佳。”因为沩山茶很早以前便远销甘肃、新疆等地,所以我国西北部边疆的少数民族,一向视沩山毛尖茶为最珍贵的礼品茶。

沩山毛尖一般于每年清明后7 ~ 8天开始采摘,采摘的标准为一芽一二叶初展的无残伤、无紫叶的鲜叶。当天采摘的芽叶需要当天就加以制作,以保持芽叶的新鲜度。

沩山毛尖的制作程序分杀青、闷黄、轻揉、烘焙、拣剔,熏烟等六道工序。其中“熏烟”是沩山毛尖茶制作工艺中的独特之得,也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关键工序。熏烟过程所用的发烟燃料为新鲜芳香的枫果球和黄藤,以暗火慢焙用来提高烟气的浓度,以便使茶叶充分吸附烟气中的芳香物质。烟气本为一般茶叶所忌讳,更不必说是名优的珍品茶,但悦鼻的烟香,却成为了沩山毛尖茶最为显著的一大特点。

制作成的沩山毛尖茶叶形似兰花,叶缘微卷,成块状,色泽黄亮油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松烟香气芬芳浓厚,叶底黄亮嫩匀。品饮时滋味醇甜爽口,风格独特。
发贴心情醉人说:

2006/9/14 9:58:44
回到顶部
醉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老衲从了
等级:版主
威望:1
文章:771
积分:4780
注册:2007年3月21日

黄茶之七——北港毛尖

北港毛尖产于湖南省岳阳康王乡北港杨家湖一带,是黄小茶的一个代表品类。北港发源于梅溪,全长2公里左右,因位于南港之北而得名。南港、北港汇合于乔湖,湖边有五座邕庙,庙前有一湖,古时称做邕湖,也就是现在的杨家湖。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每逢早春的清晨,湖面上水汽冉冉上升,聚集在低空缭绕,经微风吹指,如轻纱薄雾般尽散于北岸的茶园上空。茶园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水陆交错,土质肥沃,酸度适宜,良好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北港毛尖的优异品质。

其实,岳阳出产的北港茶早在唐朝时候就已经很有名气了。唐代斐济在《茶述》中列出了十种贡茶,邕湖茶就是其中之一。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也有“岳州有邕湖之含膏”的记载。相传,当年文成公文出嫁西藏时,还曾经带去了北港产的邕湖茶。北宋年间的范致明在《岳阳风土记》中写道:“邕湖诸山旧出茶,谓之邕湖茶,李肇所谓岳州邕湖之含膏也,唐人极重之。见于篇会什,今人不甚种植,惟白鹤僧国有千余本,土地颇类此苑。所出茶,一岁不过一二十两,土人渭之白鹤茶,味极甘香,非他处草茶可比并,茶园地色亦相类,但土人不甚植尔。”

北港毛尖的鲜叶一般在清明后5 ~ 6天开园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须选择在晴天进行采摘,采摘时为了保证茶芽的品质,虫伤叶、紫色叶、鱼叶都不可以采,此外还不能采摘带蒂把的茶芽。

北港毛尖的鲜叶讲究随采随制,其产品按鲜叶的老嫩程度分为特号、1 ~ 4号五个档次。北港毛尖的加工方法分为锅炒、锅揉、拍汗、复炒及烘干五道工序。锅炒主要起杀青作用,当叶子发出清香,茶坏达到三四成干时,再地锅内进行揉炒解块,使茶叶卷成条索。待茶叶炒至六成干时,便要出锅进行拍汗工序。拍汗的时间约为30 ~ 40分钟,拍汗的目的是使茶条回润,色泽变黄。接着再投入锅内复炒复揉,当炒至条索紧卷,白毫显露,达八成干时,即可出锅进行摊凉。摊凉后,用木炭进行烘焙,到将茶叶烘至足干时下焙,装入箱内严封,以使茶叶色泽进一步转黄。

北港毛尖的成茶外形芽壮叶肥,毫尖显露,呈金黄色。汤色橙黄,香气清高,滋味醇厚,甘甜爽口。

古时的文人墨客曾留下赞颂北港邕湖茶诗一首,诗云:“邕湖为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称蜡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来信勿忘。”
发贴心情醉人说:

2006/9/14 9:58:58
回到顶部
醉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老衲从了
等级:版主
威望:1
文章:771
积分:4780
注册:2007年3月21日

黄茶之八——广东大叶青

大叶青茶是广东的特产,主要产区位于广东省韶关、肇庆、湛江等县市,属于黄茶,是黄大茶的代表品种之一。广东地处我国的南方,属于亚热带以及热带气候区,这里常年温热多雨,年平均温度大约都在22摄氐度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毫米,甚至更多。茶园多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区,土质多为红壤土,透水性好,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大叶青茶以原产于云南的大叶种茶树的鲜叶为原料,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大叶青品级按茶芽的品质不同共分为1~5个等级。

大叶青的制法很是独特。它的制作分为萎凋、杀青、揉捻、闷黄、干燥五道工序,与其他共茶制作方法不同的是它先经过萎凋后进行杀青,然后再进行揉捻和闷黄。目的是为了要消除茶芽的青气和涩味,以促进茶叶香味的醇厚和纯正,从而形成大叶青茶的与众不同的品质特点。

制成的广东大叶青茶外形长索肥壮,紧结重实,老嫩均匀,叶张完整,芽毫明显,干茶色泽于润显黄,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香气纯正,叶底呈淡黄色,滋味浓醇回甘。
作者: xjr115674  发布日期: 2005-3-14
发贴心情醉人说:

2006/9/14 9:59:10
回到顶部
醉人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老衲从了
等级:版主
威望:1
文章:771
积分:4780
注册:2007年3月21日

黄茶之九——海马宫茶

海马宫茶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的老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海马宫茶历史悠久,据《大定县志》记载:“茶叶之佳以海马宫为最,果瓦次之,初泡时其味尚涩,迨泡经两三次其味转香,故远近争购啧啧不置。”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贵州大定府有个性简名朝的人,在山东文登县任知县时,对茶叶颇感兴趣。于是当他回乡葬父时便带了些茶籽回大定(即现在的大方县)海马宫定居种植,茶树长成后将茶芽采下加工成茶,饮之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甘甜,汤色似竹绿。简贵朝于是将它送到大定府鉴尝,深得官府好评,后经官府逐一上送,直至朝廷,皇上大喜,此后便岁岁作为贡品,誉满全国。

种植海马宫茶的茶园三面临山,一面通向河谷,海拨高达1500米左右,这里山高云浓,溪水纵横,年均气温13摄氏度左右,无霜期长达260天,年降雨量1000~1200毫米,月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为贵州省较为寒冷的高湿茶区。然而茶园三面环山却构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档着寒冷空气的侵袭,再加上境内植被茂密,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而且海马宫茶的茶园中多为砂页岩,土质疏松,土壤肥适于茶树生长。

海马宫茶一般选在每年的谷雨前后进行采摘。采摘标准一级茶为一芽一叶初展,二级茶为一芽二叶,三级茶为一芽三叶的茶芽,采摘时要选择茸毛多,持嫩性强的芽叶。

海马宫茶的加工制作工艺需要经过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再复炒、再复揉、烘干、拣剔等几道工序,才能达到海马宫茶别具一格的品质特色。制作的全过程历时30小时左右,非常复杂
和精巧。

优质的海马宫茶条索紧结卷曲,茸毛显露,香高味醇,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黄匀整,色泽明亮,是黄茶中的又一名贵品种。
 
发贴心情醉人说:

2006/9/14 9:59:21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