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爱大方论坛 (http://www.idafang.com/index.asp) -- 原创心情 (http://www.idafang.com/list.asp?boardid=7) ---- 不能多读书也可成豪富 (http://www.idafang.com/dispbbs.asp?boardid=7&id=13418) |
-- 作者:高致贤 -- 发布时间:2008/9/22 9:58:34 -- 不能多读书也可成豪富 不能多读书也可成豪富 ——读《中华富豪人生》心得
高致贤
题解:这里指的“不能多读书”不是说本人弱智或残身不能读书,而是指经济、家庭、社会等等外因迫使不能多读书者;这里指的“豪富”呢,也不是目前在国内比较之首富,而是指近现代史上在全球华商中在某种行业中的领军人物,如世界船王包玉刚、全球华人首富蔡万霖之类。
《中华富豪人生》一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全书收入李嘉诚、霍英东、曾宪梓和美国钢铁业巨头谭仲英等42位近现代全球华商巨富的致富传奇事迹,内容十分丰富,读之给人以无尽的启迪。笔者受益不浅:不能多读书的人,只要艰苦奋斗,也可以成为全球华人的巨富。此乃是我读此书后的一点心得。 笔者从书中人物的人生经历中发现,这42人的学历是:小学毕业及以下的23人,有的只粗识;中学毕肄业的7人;大专及本科毕肄业的7人;留学的3人;秀才、举子各1人。出身贫寒的30多人。少年丧父或丧母的9人。皆因战乱而没有一个顺利读完大学的,连留学的3人的求学路也十分坎坷。可他们均成了大业。让我们来看一些例子吧! 如国家前副主席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和他的伯父荣宗敬“兄弟俩十三四岁到上海当学陡,历尽艰辛,勇于开拓,数十年后终于成为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再看看大家较熟悉的香港“房地产大王”李嘉诚吧:“11岁时,他随全家为避战乱来到香港。1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李嘉诚被迫辍学,打工赚钱。” 如果说前述两例创业已够艰辛的话,让我们再看看而今“拥有全东南亚最大的注塑机制造厂”的“塑机大王”蒋震的情况吧:“蒋震原名蒋震远,原籍山东,1925年出生于一个贫农的家庭,两岁的时候丧母,到10的时候,父亲也去世,剩下他和一个哥哥相依为命。由于父母双亡,蒋震只读过四年书,自幼便要干担流、担粪施肥的工作,到了十四五岁,他跟着兄长到城市找工作,……只能找到一份杂工……” 大家并不陌生的“香港大亨”霍英东的少年生活又怎么样?“霍英东1922年在香港一穷苦的水上人家诞生,……7岁那年,父亲在一次风灾中覆舟身亡,不久,在另一次翻船事故中,两个哥哥也落海身亡。霍母惟有收拾起悲伤的心情,带着7岁的霍英东及他9岁的姐姐和5岁的妹妹搬上了岸,住在湾仔一层‘摇摇欲坠’的唐楼,这里蜷缩着50户穷房客,半数以上患有肺病……。” 写到这里,我不拟再一一列举了。在那战乱年代,不要说穷苦人家的孩子,就连富豪之家也难逃漂泊流离之苦。此书中收入的7个大学生和3个留学生,也都遭受过许多颠沛流离之挫折,不是像今天读大学那样一步步升上去的,其他人就不用说了! 这些人为何能成就惊人的大事业?我认为是他们既无遗产继承,也无他人援助,更无一丝儿依赖外力发财的条件,一切都得靠自己去努力,绝了依靠外力发财之望,故一个个均有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也有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如果他们可以依赖继承大笔的遗产,抑或等待他人来扶助的话,其中多数人,最多也不过可以过上奢侈糜烂的生活罢了,哪能为社会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从他们的身上,我更加理解“条条大路通北京”的民验,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文训。想把这点肤浅的学习心得与那些因种种因素而不能多读书青少年朋友们共勉。 须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
-- 作者:断桥泪轻弹 -- 发布时间:2008/9/22 10:18:21 -- 谢谢高老,受益非欠!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8/9/22 16:42:31 -- 富豪者,多读书者有几人? 多读书者,多为富豪者所用。 |
-- 作者:东斜吸毒 -- 发布时间:2008/9/24 15:58:02 -- 读书多少和是否成为富豪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
-- 作者:朝歌 -- 发布时间:2008/9/25 1:31:20 -- “不能多读书也可成豪富”
|
-- 作者:贾正金 -- 发布时间:2008/9/25 9:27:40 -- 楼上的嫑这么抠字眼嘛,还把马教都搬出来做论证工具了,不凡换个角度看看,老高说的“富豪”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这样一说不就说得通了嘛!你说的那些辛勤耕耘的人民教师、科技工作者等,他们可能在物质上并不富有,但在精神上称他们为“富豪”其实也不为过啊! |
-- 作者:朝歌 -- 发布时间:2008/9/25 17:05:25 -- 楼上对高先生文章的注解比裴松之先生对《三国志》的注解还要精彩! 本人是个穷教书先生,在楼上的注解下,一步跨入了了“富豪”的行列,太感谢了!今晚决定咬牙打半斤苞谷烧,炸盘花生米自己给自己庆贺一下,苞谷烧倒成两碗,喝一碗,倒一碗(谁叫咱是“富豪呢!” |
-- 作者:酸菜豆干 -- 发布时间:2008/9/25 18:01:49 -- 晕,干笔仗啊,兵不血刃又刀光剑影的,有意思!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8/10/4 10:31:45 -- 文人相轻,干战当心。 嘿嘿,开个玩笑。 |
-- 作者:高致贤 -- 发布时间:2008/10/16 11:37:02 -- 感谢乡亲指教,定当努力学习!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8/10/17 10:00:48 -- 通常来看,一般读书比较多,或中专(职技)或大专或本科或硕士或博士,甚至更高,完成学业,都是想找份工作。八、九十年代尤其如此。此类人,一般都是在职场是长期稳定。 而读不起书,或读不好书的,不好就业,但又迫于生存压力及自身发展需求,只好到处寻求路子,学技能(如理发、驾驶等),做生意(开小店、易地买卖等)。此类人,一般都是在商场是摸爬滚打,其中一部分将会做大做强。如浙江商人多是草根生。 这些很多草根生做大做强的商人,在整个商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不断的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甚至于集团化。那么他们的人力资源扩充,吸纳不少知识人才。所以有很多的有文化的人是在为没文化或者说文化不多的人打工。 强烈备注:此说法没考虑草根生的老板在创业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的情况,主要是考虑他们当初的文化出身。 |
-- 作者:longhui -- 发布时间:2008/10/18 21:32:24 -- 老高只是出于勉励大家努力,不要因为自己的学识少而觉得做不到。无论精神财富还是物质财富,很赞同楼上的说法,一个学业证明只能说明其在学校读的最终学业不能代表什么。很多行业的精英技术人员和企业老总他们是没有度过多少,但是我们要想到的是他们在自己所处的行业付出来多少时间来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