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爱大方论坛 (http://www.idafang.com/index.asp) -- 大方风情 (http://www.idafang.com/list.asp?boardid=5) ---- 新闻纪实-贵州省大方县【转载】 (http://www.idafang.com/dispbbs.asp?boardid=5&id=457)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12:50 -- 新闻纪实-贵州省大方县【转载】 发帖人:chinalgang 发帖时间:2004-09-1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 18:16:01编辑过]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13:40 --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17:03 -- 坐在岩洞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每天的视野就是这样的。 ![]() 直到2003年10月,在香港慈善人士的资助下,孩子们才迁出了岩洞。 ![]() 2002年暑期,一个大四学生从千里之外的武汉来到这里搞社会调查,他走进了岩洞,给孩子们讲了许多大山之外的事情。 他的名字叫徐本禹,当时是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的学生。 当暑期结束返校时,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好几公里外。每个孩子都流下了眼泪。一个孩子仰着头问道:“大哥哥,你还要来吗?” 徐本禹噙着眼泪,点了点头。他没有告诉孩子们,他正在准备考研究生。 ![]() 徐本禹以372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王雅鹏教授。同时,他因为学业优秀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但当天晚上,他彻夜未眠。猫场镇狗吊岩村孩子们的眼光一直在他脑海中闪现。 徐本禹出身在山东聊城一个贫困农民家里。他到华中农业大学上学时,甚至没有一件御寒的冬衣。是同寝室一个学生的母亲给了他一件夹衣。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别人的温暖。今天回想起来,他说,是这件夹衣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 ![]() 就在那个无法入眠的夜晚,徐本禹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回到猫场镇狗吊岩村帮助那些孩子。 当他把这个决定通过电话告诉父亲时,电话的那一端,父亲哭了。长久的啜泣之后,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我们没有意见……” 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学院领导时,大家沉默了,都不敢正视他的眼睛。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反复讨论,作出了一个决定:支持并为他保留两年的研究生学历。 ![]() 徐本禹比别人更能体会到贫困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他在华中农业大学读书期间获得过特困生补助、特困生自强奖等,受社会恩泽,他便回报社会,大学四年里,小徐用勤工俭学挣来的钱和自己的奖学金共资助了5名和自己一样的贫困学生。 刚上大学不久,他参加了学校安排的第一次勤工助学活动,打扫学生公寓的楼道,打扫了一个月,得到了50元钱。他把这笔勤工俭学所得的钱捐给了山东费县一个叫孙姗姗的贫困小学生。大二时,他得到了学校发的400元特困补助。他把其中200元钱捐给了保护母亲河绿色希望工程活动,还把100元钱捐给了在聊城师范学院读书的一个贫困生。 2001年3月,他因向绿色希望工程捐款,成为了湖北电视台《幸运地球村》的嘉宾。当节目录制完毕后,这期节目的主持人——香港凤凰卫视的许戈辉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变送给他一个信封。后来他回忆这个情景时说:“我当时估计里面是钱,我说我不要。田野(另一个主持人)和许戈辉对我说:‘就把这钱当作是你哥和你姐送给你的!’在回校的路上,我打开一看,里面有500元钱,在公交车上我无法说出我当时的心情,自己给予社会的是那么少,社会给予我的却是那么多!回到学校后,我把其中的200元钱捐给了我们班的一名家庭条件很差的同学,100元捐给了在聊城师范学院读书的景玉春同学,还有100元钱捐给了湖北沙市的一名孤儿,她的名字叫许星星。她曾获得过全国十佳春蕾女童的称号,她是一个比我还坚强比我还勤奋的小女孩。她六岁以前从没有吃过一个冰淇淋,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从湖北电视台回来后,我给自己许了一个诺言:无论自己生活多么拮据,一定要帮助她。”从2001年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徐本禹一直没有间断过对许星星的资助。原来学校每个月发给他22元钱的生活补助,他留出2元钱做班费,其余20元钱都给她寄去。有奖学金、生活补助以及家里给他寄生活费的时候,他就多给她寄一些,有时寄50、有时寄100、200。 ![]() 当华中农业大学决定为徐本禹保留研究生学籍后,徐本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他看来,这是母校有一次帮助了他。 几天后,他回到了猫场镇狗吊岩村,向村长报到。 ![]() 他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也吸引了许多追随者。可是,狗吊岩村实在太穷太苦了。不仅物质文化生活极度贫乏,而且这里是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靠油灯照明,连寄一封信也要走18公里崎岖的山路才能找到邮所。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距造成的心理和话语障碍又使他们久久不能融入这个环境。追随他的志愿者一个一个地离去。 2004年4月,他回到母校华中农业大学做了一场报告。谁也没料到他在台上讲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孤独,很寂寞,内心十分痛苦,有几次在深夜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快坚持不住了……”本来以为会听到激昂的豪言壮语的学生们惊呆了,沉默了。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 报告会后,他又返回了狗吊岩村,每天沿着那崎岖的山路,去给孩子们上课。 ![]() 徐本禹倍感孤独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隐情。作为义务支教的先行者,徐本禹的行为属于自发的“个人行为”,因此,他并没有被列入团中央的西部志愿者行动计划,只是一个“体制外”的志愿者。在我们这个“组织”决定一切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徐本禹得不到体制内西部志愿者的生活补助,成为一个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他的行动也不可能被主流媒体按“报道方针”进行宣传报道。换句话说,他很难得到社会的关注。这使他注定成为一个孤独的志愿者。 ![]() 幸亏共青团贵州省委、大方县委组织部、大方团县委和华中农业大学给了他援助和支持。贵州团省委后来将他补入本省志愿者名单,每个月发给他500元生活补助(列入团中央的每月800元),这才将他从衣食无着的困境者解脱出来。徐本禹每月节衣缩食,将这500元钱省出大半,用来资助山区的孩子上学。仅在猫场镇中学,他就资助了32位贫困学生。为了能与外界联系,他买了一部旧手机(爱立信T17),但只用来发短信,从不拨打和接听电话。他付不起更多的手机资费。 ![]() 当很多有识之士在开着空调的报告厅雄辩滔滔的宣讲着中国的“三农”问题时,徐本禹在酷热的教室里教给学生四则运算和汉语拼音。 ![]() 他带有山东口音的普通话在山谷中回响:“你们不比别人差!”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1 18:19:14编辑过]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19:40 --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23:20 -- 孩子们似乎感到了气氛有些异样,表情变得复杂起来。 ![]() 他们用最大的声音诵读课文,他们可能以为只有这样,那些大学里来的大哥哥们才会感到满意。 ![]() 他们向校长打听消息:徐老师他们要走了吗? ![]() 徐本禹想转到另一个乡,叫大水乡。我们在大水乡考察的所见所闻,只能用“震惊”二字来形容。猫场镇与这里相比,可算是天堂了。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23:58 -- 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是2001年新建的民族乡,位于大方县东部,距县城67公里。全乡总人口12600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6%。全乡耕地面积12300多亩,平均海拔近1600米,属喀斯特地貌。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大豆、烤烟。该乡经济十分落后,据乡党委书记介绍,去年全乡人均收入上报为1200元,实际只有500元。全乡今年5月基本通电。除乡政府外,各村至今不通电话。2002年以前没有通往县城的公路,现虽然通了公路,但路况极差,属于机耕便道。 图为大水乡一个汉子正从街上匆匆走过。他赶了两个小时的山路是为了卖点玉米。如果运气好的话,他可能卖得15元现金。除了买两斤盐回家,剩下的钱要攒起来做孩子下学期的学杂费。如果一个暑假攒不够70元,孩子将辍学。 ![]() 大水乡共有14所小学,其中公办小学3所,村办小学11所,私办小学4所。全乡在校小学生2340人,教师103人,其中正式教师仅54人,而初中或高中学历的正式教师占了40%。代课教师以初中生为主。每个小学生每年缴纳学费、杂费、书本费140元,但仍有不少农户无力缴纳,致使孩子辍学。代课教师主要靠微薄杂费维持收入,每人每月工资110元。如果学生欠费,则工资难以保障。 图为大水乡一家很有代表性的民居。绝大多数农民住的就是这样的茅草房。 ![]() 我们重点考察了大水乡的大石村。从下学期起,徐本禹将转到这里支教一年。大石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至今未通公路。全村村民主要是彝族,另有两户布依族。通过深入走访农户,我们了解到去年全村人均收入仅300元,村民辛勤劳作一年,收获粮食仅够吃半年,不足部分靠政府救济。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作为口粮。现金收入主要靠养鸡(每户养鸡只有五六只)和去小煤窑背煤。村长和村支书月工资70元,由乡财政补助。 图为大石村通往外界唯一的路。我们冒险乘越野车从这条路上往村里行进。18公里走了一个半小时。 ![]() 这是村委会墙上公示的月度救济粮发放名单。它提示我们这里的人们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状态。 ![]() 大石村一户人家。如果不是左边竹竿上还晾晒着衣服,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相信这样的房子里还住着一大家人。 ![]()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24:30 --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31:49 -- 其实,大石村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人文传统。徐本禹将要来支教的大石小学,建于1943年,原名“国 立大石小学”,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大石小学唯一的“教学楼”就建于20世纪40年代,如今已摇 摇欲坠。6个年级共6个班的110名学生就在这栋老房子里上课。 考察期间,我曾向大方县委负责人连问两次:“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年代还能够建 立这样一所小学,我们共产党难道就不能把它搞好吗?”那位负责人红了眼圈,却始终没有回答我 的问题。 ![]() 低年级的学生在楼下上课。教师里十分昏暗。 ![]() 这是二年级教室。 ![]() 大石小学属于村办小学,国家没有一分钱投资。教师只有初中学历,每月工资110元。但因不少学 生拖欠学费,这110元只是一个政策数字。 ![]() 大石小学王校长,彝族,高中学历。他同其他教师一样,每天都要同学生们一道走过漫长的乡间 小道,来到学校。最远的学生每天摸黑出门,步行两小时才能到校上课。 教师生活十分清贫,但他们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文明星火悄悄播撒在 这寂静的山乡。让我们向这些默默无闻的播火者致敬! ![]() 大石小学办公室。木制书柜上贴着已经褪色的对联:“只有诗书万卷,全无金银半文”。 ![]()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35:42 -- 为了“隆重庆祝六一儿童节”,5月1日,村委会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发动全村捐款,给孩子们一个 欢乐的节日。全体村干部、党员、教师纷纷慷慨解囊,募集了500多元钱。孩子们排演了文艺节目, 给偏僻的山村带来了欢笑。村长高某详细地为我们描述了儿童节的“盛况”,一再说“活动搞得很 成功”。 面对这张褪色的募捐启事,我们潸然泪下。“隆重庆祝”之类的提法,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看 看我们的电视和报纸,哪天人们不在“隆重庆祝”?而2004年6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大方 县大水乡大石村的“隆重庆祝”,不知该让多少人汗颜!为了孩子,穷人们掏出了自己可怜的积蓄 ,而想到那些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成天声色犬马、挥金如土,我们怎能不感慨万千? ![]() 黑板很小,但粉笔很贵,所以,不需要太大的黑板,因为不需要太多的板书。 ![]() 课桌随时都会倾覆,但孩子们早已习以为常。只有能念书,什么困难都可以不在乎。 ![]() 楼板随时可能坍塌,但只要能念书,这都不成问题。 ![]() 这个红衣少年早已辍学,但他还是常来学校玩耍。他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学校。 ![]()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内心驱动着他们,既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 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他们,使他们如此渴望知识的滋养? 徐本禹说,正是孩子们的眼睛让他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 ![]() 六年级学生在上小学的最后一课。当他们中的某个人在墙上写下“再见母校”几个字时,那该是一 种什么样的心情? ![]() 这个女孩和男孩如此惆怅的神情,让我们浮想联翩。对这里的多数学生来说,小学是他们唯一的也 是最后的学习阶段。也许几天后,这两个学生就将走进生活,担负起自己养活自己的重担。 ![]() 为了能上学,这双脚每天都要跋涉两个小时山路。冬天大雪封山也不例外。脚的主人说,他从来没 有迟到过。 ![]() 孩子们每天只吃两顿这样的“饭”。个别路途太远的学生,父母心疼孩子,让他们带饭上学。这个 孩子还没来得及吃完就上课了。我们特地闻了闻,“饭”已经发馊变味。下课后,这“饭”会被吃 得一粒不剩。他们从来不知道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何物。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过生日时能吃上一碗真正 的米饭。 从教育部下派贵州省挂职的贵阳市委副书记高文兵说:“我最大的心愿是让孩子们能在六一儿 童节每人吃两个鸡蛋”。沉默了好一会儿,他说:“可是现在还不行。”他这样说的时候,眼角沁 出了泪水。 ![]() 这个女孩在酷热的7月还穿着厚厚的衣服。这是她唯一一件衣服。 ![]() 徐本禹多次提到,他最受不了的就是孩子们的眼睛。在这次考察过程中,我们特地注意观察那些孩子们的眼睛。在回来整理这些照片时,我们一次又一次受到震动。 ![]() ![]() ![]()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37:52 --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38:49 --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39:14 --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40:56 --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42:34 --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44:01 -- 也许你还不知道什么叫做义务教育,GCD他妈的就是在乱搞。既然已经有了义务教育,那么希望工程早就该停工。(希望工程早于义务教育) 既然国家提出要义务的让孩子们读上9年书,就不应该还要提什么希望工程,因为这本来就是GCD你应该做到的事情。可事实上呢?现在每年都还在提什么希望工程,要捐款要现钱。请问这是怎么说? 中国的教育经费现在每年才占国民GDP的2%多,而人家小日本最近10年的教育经费在整个国家预算中一直占有8.3%—9.1%的比例。且不说什么人家有钱没钱,光是这个比例就要让我们心寒,我们国家的是多少?再说第二点,日本教育经费的分配给小学、中学、大学的比例分配为:1:1.46:5.7,而我国相应分配比例为:1:2.72:52.37。 本来就那么寒酸的钱还要这么分配,那么我们就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大学天天都是个工地,而我们很多孩子都还读不起小学。国家增加的教育投入,这么大的比重投向高等教育:大学扩招、211工程、重点高校和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大,等等。 于是,本已孱弱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更加让人忧心。随着企业改制、农民负担减轻、干部队伍的日益庞大,贫困地区的县乡财政越发困窘,不少学校只是在低水平上勉强维持,微薄的农村教师工资还时有拖欠。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44:34 --
|
||
-- 作者:changqing -- 发布时间:2006/9/1 18:47:12 --
|
||
-- 作者:看客 -- 发布时间:2006/9/1 20:07:53 -- 贴是好贴,看老想法多得很,不过想归想,最重要还是要克做。 |
||
-- 作者:毒药 -- 发布时间:2006/9/6 12:46:30 -- 确实是好帖!拿分走人 ![]() ![]() |
||
-- 作者:漫步者 -- 发布时间:2006/9/6 15:02:39 -- 话不是这样说滴,依楼上之言,徐支教是有意图滴鸟? “成功地被塑造了,又成功地逃脱了.”? 很多东西其实并非必然,系偶然的结果。网络能很快塑造典型出来,很幸运徐被塑造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