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爱大方论坛 (http://www.idafang.com/index.asp) -- 大方风情 (http://www.idafang.com/list.asp?boardid=5) ---- [分享]大方苗族风情 (http://www.idafang.com/dispbbs.asp?boardid=5&id=145)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6/8/24 13:03:00 -- [分享]大方苗族风情 大方县是一个多民族的县份,民俗风情浓郁,别具特色。节日期间,各族人民以山清水绿花红的大地为天然舞台,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争芳斗艳,各展风彩。所到之处,情浓、酒香、山歌美,充满古朴、率真、豪放气氛的民俗风情,引人入胜,令人陶醉。 这里介绍一下大方的苗族风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4 13:09:26编辑过]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6/8/24 13:03:22 -- 苗 族 大方县苗族人口较多,大片杂居,由于支系不同,各个支系的服饰各异,语言也不尽相同,然而,“跳花”这种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却又是共有的。只是时间、地点不同,形式大同小异而已。 从少数民族节日普查中得知,大方县共有30多个跳花坡。全县13个片区内均有苗族跳花场所。从旧厉的正月初一开始,到七月十三日结束,凡苗族聚居的地方,大都有跳花活动,虽然历史长短不同,规模大小各异。跳花坡的形式是基本相同的: 先选定一块地势开阔,便于众人观看的场地作为花坡(或叫花场),场中央耸立一根花树——缸钵口粗的直杉木,高10余米。花树接近顶端处架绑一根约长丈余的横梁,横梁两头各吊一个小花箩,箩内装粑粑饼饼之类食品。花树顶端系上丈余长的一疋红。苗家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花场。 跳花开始,小伙子围绕花树表演芦笙舞,姑娘们撑着花花伞,围在圈外看跳花,目寻意中人,小伙子们在芦笙表演中,前滚翻,后滚翻,竖蜻蜒,叠罗汉,正爬竿,倒爬竿,各自拿出绝技,以此吸引姑娘们的注意。表演技艺超群,而又先爬到花树顶端的为胜者,得胜英雄便有资格将横梁吊箩内的食品抛撒于花场中.以示胜利,当然也像公主抛绣球时有意将食品抛给意中人,而后取下花树顶端之红,得胜下到场中。跳花的时候,老人们访亲会友,中年人洽谈商贸。花场散后,青年男女相邀玩山,有情人共进幽境密林之中,谈情说爱,互诉衷肠。 以前的跳花节所需的咂酒、红粑粑饼饼之类,全由花主准 备。花主轮流当庄,谁家想生儿子,经寨老同意,得当花主。新中国成立之后,花场所需之物,由当地政府送给,苗族自办,其他民族前往观看祝贺。这种传统的民族文化节日,今巳发展为民族团结的盛会,物资交易的场所丁。 后面,详细介绍八堡、牛场,显母3个大型跳花节的具体活动情况。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6/8/24 13:04:39 -- 八堡苗族跳花 八堡,在大方县北边,距县城40余公里。有名的八堡六寨----新上寨、新开、菱角、大寨、青杠和五龙,以八堡为中心,聚居着苗族同胞1000多户、4000多人。八堡花场,是苗族男女青年社交的自由场地,也是这一带各族人民文化活动的中心。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有四五万各族群众从大方、毕节、金沙三县七区20多个乡赶来参加跳花节。 八堡跳花,贯穿着苗族男女青年从相恋到结合的整个过程: 头年在花场上结识的男女青年,正月"赶筛"(找朋友)。即正月初一到初三,这个寨子的小伙子到另一寨子去找意中人,进一步加深感情。 待到桃花盛开的时节,进行"尼阿兹"(赶月亮)。农历三月间,每当月白风清的夜晚,男青年背着芦笙,来到女方家房前,吹奏"兹安"(萧筒),让悠扬婉转的曲调倾吐求爱的心声。女青年听得萧声,知道心爱的人儿如约前来,即刻口弹"阿江"(口弦)出来迎接。于是,两人相伴上山,在一片溶溶月色下,情歌互答,吐露真情。歌词由思念、担心、安慰到定情,一浪高过一浪,而后海誓山盟,相约跳花节永订终身。 五月五跳花节到了,六寨苗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一起赶往花场。 八堡跳花场,坐落在八堡街背后的大坪子上,占地约4万平方米,群山环抱,松柏苍翠,花香馥郁。山野为花场游区,辟花鸟山观花斗鸟,划跑道节日赛马;中央一片草地为跳花场地,绿草如茵。这天,花场装扮一新,中间花台上,披红挂彩,花杆顶端高挂六匹大红彩绸,迎风招展,甚是壮观。当阿优(自然领袖、寨老),一声令下,跳花开始,台上台下欢声雷动,鞭炮齐鸣,苗家青年男女吹奏着芦笙潮翻起舞,各族人民热烈祝贺。 在炽烈的气氛中,一对对情人相向靠拢。姑娘害羞,手撑油纸伞遮住面孔;小伙子吹奏芦笙,一往真情。见面以后,姑娘含情脉脉,当众让小伙子从自己身上解下"x"字肩带,并让小伙子给自已系上一副青围腰,意思是从此当众订亲,戴上围腰就成为你家的媳妇了。然后,姑娘送过去一条精心绣作的腰带,作为定情之物,让小伙子系在身上。至此,姑娘仪态大方,拉着情人走向人群,直奔商业摊贩处,两家亲友紧紧相?quot;楞亦章"(认亲戚)。小伙子慷慨解囊,打酒、买发粑恭请众亲戚。他手捧一摞摞圆圆的发粑,随着姑娘的指点介绍,一一相认亲戚,先称呼然后送上发粑,请"唠抓膀"(吃粑粑)。老人们指指点点,各自夸赞对方人才;妇女们品头论足,在欣赏姑娘和小伙子的新装手艺。大家相互道贺,说着吉祥如意的话。通过跳花场上"楞亦章",一对对有情人得到双方亲戚的承认。 随后,小伙子吹着芦笙,姑娘高撑油纸伞,弹着口弦,双双对对,漫步花场,上山游方,观看斗鸟和赛马。 花山林间,挂着成千上万架鸟笼,有画眉、云雀、蜡嘴、八哥、相思子、黄豆儿和银燕等等,万啭干啼,十分动听,观赏者里里外外密密麻麻。摆擂者将鸟笼置于场地中央,打擂的接二连三,斗败的不敢复笼,胜利者趾高气扬,连连碰笼。主持斗鸟的人给胜者挂红,好不威风!此时,一对对前来游方观花的情侣,会心地微笑,姑娘则巧妙地以口弦比兴:今生如果不相亲,莫学鸟儿光啄嘴!小伙子心领神会,以芦签奏出表达恋情的曲调来。 赛马场上,群马引颈长嘶,跃跃欲试。主持人红旗一挥,风驰电掣,奔腾竞争,十分激烈。此时,游方男女,对对相依,心儿随着骏马奔腾。多情的姑娘则弹着口弦,将小伙比作骏马,望他一日千里,前程无量。 至此,八堡苗族跳花己进行整整一天,众人尽兴而归。 花场归来,进行"称亦构"(请媒人)。男方家长请人到女方家提亲,鹊桥搭就,秋后,"栽娘"(结婚)。婚礼简朴但富于苗家情趣:男方出动芦笙手十来对,一路轻歌曼舞,来到女方家迎亲,女方也请十多个姑娘护送,一路口弦,送亲到男方家。亲戚吃酒祝贺,于是礼成。 八堡跳花,规模宏大,相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八堡,八堡苗胞也曾吹芦璧、跳苗舞,热烈欢迎过红军。现在,随着苗族生活水平的提高,八堡花场更加兴盛。1982年,县政府资助六寨苗族再度修茸花场,并立碑志记、传之后世。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6/8/24 13:05:25 -- 牛场花坡 在大方、纳雍、织金三县交界处,有一个饶有名气的地方----牛场。今属大方县牛场乡。这里虽不算旅游胜地,但它的民族风情,人文景观,却引人向往。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6/8/24 13:05:42 -- 显母苗族采花节 大方县竹元乡的显母采花节,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相传清朝初年,朝廷为保一位王子登位,官逼居住在黔西北一带的苗族同胞"叛乱"。苗族同胞不听指使,两位头领惨遭斩首,从而引起苗族同胞的极大愤怒,奋起反抗,在陶二银、陶三春的带领下,揭竿而起。但因寡不敌众惨遭失败。以后,被杀散的苗族同胞分散居住在镇雄、安顺、马当、织金、黔西、大方、毕节和纳雍等地。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6/8/24 13:06:07 -- 八堡苗族服饰 大方县的苗族支系较多,服饰风格,花色迥异,品种繁多,色调纷呈。尤其是头上饰品,银线玉珠,玲珑剔透,多姿多彩。集刺绣、挑花、蜡染于一身,工艺颇多,各具特色,很难一一描述清楚。本文只介绍一下八堡苗族服饰。 以八堡为中心的方北一带,就有几百户苗族分别居住在大赛、新寨、上寨、五龙寨等6个寨子当中。他们的服装有如仿生物中喜鹊毛色搭配,故也有人称他们为“鸦鹊苗”。其实这"鸦鹊"的毛色仅在男式服装上,女子服装的色调更加绚丽多彩。电影《蔓萝花》的服装设计,就取材于八堡苗族服装。还有英国文艺采风旅游团也专程来到"六寨苗"中考察,购买他们的服装,而对他们那色彩纷呈的服饰赞不绝口。下面就具体记述一下八堡苗族服饰。 八堡地区的苗族人民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它集青、白、绿、红、黄等色于一身,风格独具,其最有特色的,又为褂、裙。 褂由正身、大袖、小袖、领四部分构成。正身两幅后面合缝,前襟分开。正身两边各接一幅大袖,大袖两边各添小袖半幅,袖笼齐后,口大一尺。后肩上生一燕尾翻领,皆为靛青色。正身和袖笼的色调,又因男女而异。男褂多为靛青色。女褂分两种。一种是正身后白而大、小袖青布;另一种是正身后青布而大袖白、小袖青。男褂分长短两种,长的至脚背,短的到膝弯。男系腰带,长丈余,绣红、黄、白等菱形花饰;女的均为短褂,下至臀部,还系裙带;着白色裤,穿花裙,缠裹腿。 裙分领、身、脚三段,皆有皱摺,越往下摺布越厚。花为染、绣、挑,色为青、红、白,交叉装饰,青底块中加饰白色花纹。裙领左右各钉两条裙带,带上绣花。 解放前,这里的苗装均用麻布,自己种麻、绩麻、纺线、织布、染色,若用白布,便以草木灰碱煮生麻布后捶洗,使之变软变白。需加色的,自种靛草自染布,若青布又需饰花的,染前先以蜡涂绣花部分·再放入染缸,染好后煮去蜡汁,现出白底,再在白底上加饰各种花纹、图案。 |
-- 作者:叶长青 -- 发布时间:2006/8/24 13:06:35 -- 八堡苗族服饰 大方县的苗族支系较多,服饰风格,花色迥异,品种繁多,色调纷呈。尤其是头上饰品,银线玉珠,玲珑剔透,多姿多彩。集刺绣、挑花、蜡染于一身,工艺颇多,各具特色,很难一一描述清楚。本文只介绍一下八堡苗族服饰。 以八堡为中心的方北一带,就有几百户苗族分别居住在大赛、新寨、上寨、五龙寨等6个寨子当中。他们的服装有如仿生物中喜鹊毛色搭配,故也有人称他们为“鸦鹊苗”。其实这"鸦鹊"的毛色仅在男式服装上,女子服装的色调更加绚丽多彩。电影《蔓萝花》的服装设计,就取材于八堡苗族服装。还有英国文艺采风旅游团也专程来到"六寨苗"中考察,购买他们的服装,而对他们那色彩纷呈的服饰赞不绝口。下面就具体记述一下八堡苗族服饰。 八堡地区的苗族人民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它集青、白、绿、红、黄等色于一身,风格独具,其最有特色的,又为褂、裙。 褂由正身、大袖、小袖、领四部分构成。正身两幅后面合缝,前襟分开。正身两边各接一幅大袖,大袖两边各添小袖半幅,袖笼齐后,口大一尺。后肩上生一燕尾翻领,皆为靛青色。正身和袖笼的色调,又因男女而异。男褂多为靛青色。女褂分两种。一种是正身后白而大、小袖青布;另一种是正身后青布而大袖白、小袖青。男褂分长短两种,长的至脚背,短的到膝弯。男系腰带,长丈余,绣红、黄、白等菱形花饰;女的均为短褂,下至臀部,还系裙带;着白色裤,穿花裙,缠裹腿。 裙分领、身、脚三段,皆有皱摺,越往下摺布越厚。花为染、绣、挑,色为青、红、白,交叉装饰,青底块中加饰白色花纹。裙领左右各钉两条裙带,带上绣花。 解放前,这里的苗装均用麻布,自己种麻、绩麻、纺线、织布、染色,若用白布,便以草木灰碱煮生麻布后捶洗,使之变软变白。需加色的,自种靛草自染布,若青布又需饰花的,染前先以蜡涂绣花部分·再放入染缸,染好后煮去蜡汁,现出白底,再在白底上加饰各种花纹、图案。 八堡苗族自染的靛青,翠绿发光,绿白相间,好似喜鹊的毛片,素雅别致。每逢苗族跳花节,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恰似喜鹊展翅,孔雀开屏,多彩多姿,美不胜收。 |
-- 作者:醉人 -- 发布时间:2006/9/1 10:49:15 -- 大方县苗族人口较多,大片杂居由于支系不同,各个的服饰各异 ,语言也不尽相同,然而,"跳 花"这种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却又是共有的 。只是时间、地点不同,形式大同小异而已。 从少数民族节日普查中得知,大方县共有30多个跳花坡。全县13个片区内均有苗族跳花场所。从 旧历的正月初一开始,到七月十三日结束,凡苗族聚居的地方,大都有跳花活动,虽然历史长短 不同,规模大小各异。跳花坡的形式是基本相同的: 先选定一块地势开阔,便于众人观看的场地作为花坡(或叫花场),场中央耸立一根花树----缸 钵口粗的直杉木,高10余米。花树接近顶端址架绑一根约长丈余的横梁,横梁两头各吊一个小花 箩,箩内装粑粑饼饼之类食品。花树顶端系上丈余长的一疋红,苗家穿着节日的盛装来到花场。 跳化开始,小伙子围绕花树表演芦笙舞,姑娘门撑着花花伞,围在圈外看跳花,目寻意中人,小 伙子们在芦笙表演中,前滚翻,后滚翻,竖晴蜓,叠罗汉,正爬竿,倒爬竿,各自拿出绝技, 以此吸引姑眼们的注意。表演技艺超群,而又先爬到花树顶端的为胜者,得胜英雄便有资格将横 梁吊箩内的食品抛撒于花场中,以示胜利,当然也像公主抛绣球时有意将食品抛给意中人,而后 取下花树顶瑞之红,得胜下到场中。 跳花的时候,老人门访亲会友,中年人冶谈商 贸。花场散后,青年男女相邀玩山。有情人共进幽境密林之中,谈情说爱,互诉衷畅。 以前的跳花节所需的咂酒、红粑粑饼饼之类,全由花主准备,花主轮流当庄,谁家想生儿子,经 寨老同意,得当花主,新中国成立之后,花场所需之物,由当地政府送给,苗族自办,其他民族 前往观看祝贺。这种传统的民族文化节日,今已发展为民族团结的盛会,物资交易的场所了。 大型的“跳花节”在八堡、牛场、显母三个地点。 |
-- 作者:看客 -- 发布时间:2006/9/1 10:55:29 -- 哪天实在找不倒婆娘老豆克踩花克。 ![]() ![]() ![]() |
-- 作者:拓夫 -- 发布时间:2006/9/7 10:22:03 -- 没有真正体验过此般风情。以前家里管得太紧,不让去玩。 ![]() |
-- 作者:看客 -- 发布时间:2006/9/7 11:18:17 -- 路过,顶,拿米,走人。 |
-- 作者:醉人 -- 发布时间:2006/9/7 12:23:53 -- 据说苗族不与其它族通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