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主题:
[转帖]白布河纪行
评论对象: 野人 | 2007/1/14 20:31:46
评论言论: 山歌桥就是横跨于绿塘河(白布河支流)上的青杠坡桥。从大方高店去岔河,要从桥上经过。在白布河流域内,被人们作为唱山歌据点的桥不止一个,但都没有冠以“山歌”之名。据说几年前的某个月明之夜,一大群人聚集青杠坡桥上对歌,从此岔河片区的对歌之风日盛,青杠坡桥也因此失去自己的名字。
如今青杠坡桥仍健在,但山歌桥却“断”了。因为山歌桥在使人们获得欢愉的同时,也带来了眼泪和悲伤:有的人唱误了大事,和家人吵翻了脸;有的姑娘悄悄地与他人私奔,其父母闹得女婿家鸡飞狗跳;有的女孩子流落远方,至今下落不明。于是当地派出所只得出面制止在桥上唱歌。
山歌桥“断”了之后,人们心痒难禁,总觉得生活少了一种除油盐酱醋之外的东西。于是岔河小学的食堂师傅张顺祥钻了这个“空子”,在岔河街上依山建起了一座山歌店,在店内设了座位,“聘请”当地唱山歌名声很响的人为“专业歌手”,男女各一人,付给一定的报酬。男的叫吕世富,40来岁;女的叫刘祖云,30多岁。听歌者门票2角,无偿发给一包瓜子和提供茶水。每逢星期一赶集,当歌声隐隐约约从店里飘出来时,赶场人便争抢着买门票,一些歌迷怕来晚了找不到座位,很早就来到街上。山歌店在赶场人还稀稀拉拉的时候就开业了,而关门的时间往往要到薄暮甚至晚上。刘祖云和吕世富呢,只要一搭上腔,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唱得难分难解。为考验对方的应变能力,他们还要相互交换身份,用假嗓子唱。歌手毕竟是歌手,他们乱真的程度,就连站在门外听的人也无法分辨。只是收场太晚时,不仅累了二位,还苦了刘祖云的丈夫,他不得不为妻子回家“保驾护航”。许多听众也要打手电或点燃葵花秆回家。而张顺祥呢?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开山歌店其实是一种经营手段,因为他的店子除经营小百货之外,还卖酒饭、面条、包子等,听众在肚皮空空之时对此自然不会熟视无睹。况且人熟了,货也好销。这就叫做:“山歌搭桥,经济唱戏。”
1992年4月26日,星期六,我们到岔河街上,住在供销社吴学英家。在她的热情帮助下,请来了一帮人“座谈”山歌桥、山歌店的始末,并听了当地人录下的对歌磁带。
评论对象: 野人 | 2007/1/14 20:31:46
评论言论: 山歌桥就是横跨于绿塘河(白布河支流)上的青杠坡桥。从大方高店去岔河,要从桥上经过。在白布河流域内,被人们作为唱山歌据点的桥不止一个,但都没有冠以“山歌”之名。据说几年前的某个月明之夜,一大群人聚集青杠坡桥上对歌,从此岔河片区的对歌之风日盛,青杠坡桥也因此失去自己的名字。
如今青杠坡桥仍健在,但山歌桥却“断”了。因为山歌桥在使人们获得欢愉的同时,也带来了眼泪和悲伤:有的人唱误了大事,和家人吵翻了脸;有的姑娘悄悄地与他人私奔,其父母闹得女婿家鸡飞狗跳;有的女孩子流落远方,至今下落不明。于是当地派出所只得出面制止在桥上唱歌。
山歌桥“断”了之后,人们心痒难禁,总觉得生活少了一种除油盐酱醋之外的东西。于是岔河小学的食堂师傅张顺祥钻了这个“空子”,在岔河街上依山建起了一座山歌店,在店内设了座位,“聘请”当地唱山歌名声很响的人为“专业歌手”,男女各一人,付给一定的报酬。男的叫吕世富,40来岁;女的叫刘祖云,30多岁。听歌者门票2角,无偿发给一包瓜子和提供茶水。每逢星期一赶集,当歌声隐隐约约从店里飘出来时,赶场人便争抢着买门票,一些歌迷怕来晚了找不到座位,很早就来到街上。山歌店在赶场人还稀稀拉拉的时候就开业了,而关门的时间往往要到薄暮甚至晚上。刘祖云和吕世富呢,只要一搭上腔,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唱得难分难解。为考验对方的应变能力,他们还要相互交换身份,用假嗓子唱。歌手毕竟是歌手,他们乱真的程度,就连站在门外听的人也无法分辨。只是收场太晚时,不仅累了二位,还苦了刘祖云的丈夫,他不得不为妻子回家“保驾护航”。许多听众也要打手电或点燃葵花秆回家。而张顺祥呢?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开山歌店其实是一种经营手段,因为他的店子除经营小百货之外,还卖酒饭、面条、包子等,听众在肚皮空空之时对此自然不会熟视无睹。况且人熟了,货也好销。这就叫做:“山歌搭桥,经济唱戏。”
1992年4月26日,星期六,我们到岔河街上,住在供销社吴学英家。在她的热情帮助下,请来了一帮人“座谈”山歌桥、山歌店的始末,并听了当地人录下的对歌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