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野人 | 2007/1/14 20:23:01
评论言论:
裸朵河在这儿拐了个弯,留下一个坝子,这就是隶属大方县马场镇的金龙村了。一叶扁舟静躺在河边浅水滩侧,静躺在站立于浅水中的排排垂柳之间;丛丛绿荫护卫着农舍;水田里,白鹅碧水、红掌轻渡;更有那翠竹青麦,那夭桃灼李……而坝子四周,斧削悬崖,奇峰怪石,云飘雾漫,岚气冲腾,宛若搬来了三峡——人称金龙为“世外桃源”。
大约是在150年前,一户姓韩的人家来到这如梦似幻的“桃源仙境”时,好一阵雀跃,升起了金龙的第一缕炊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依靠这肥沃的坝子和河中鲜嫩的鱼虾,金龙有了50余户人,有汉族、苗族,韩姓、彭姓……“桃花源里可耕田”,金龙热闹、富庶起来。
但谁也没想到“桃源梦境”如今正日渐失落!随着人口的剧增,河边巴掌大的坝子开始喘息,金龙人把村后大山上的森林纷纷伐倒,开垦出层层梯田,起先还收获了几季玉米和荞麦,后来在山洪的“努力”下,就只能“收获”石头,石头,石头……至今金龙村已有150多户人家,人均占有土地不足半亩!年轻力壮的人搓着双手,无用武之地,结果就是到大方县城、六盘水、贵阳等地打工、粜米(新米换陈米,从中获取微薄收入)、背煤……
人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少,这种强烈的反比,使“桃源”里布满了一种伤感。
搞副业?搞企业?没技术、资金、可靠的资源。这儿风景奇、秀,搞旅游业?没公路。出过大学生没有?有知识,好办事。但金龙只有几个高中生,毕业后就到外地打工去了……
1992年4月6日,我们夜宿金龙。是夜,冰雹雷雨被狂风送来,人们纷纷披衣而起,扶窗长叹:又误了,今年又要歉收了。第二天一早,一个叫彭永基的村民组长带我们爬上村后的大坡,只见刚种下几天的玉米又被冲了出来,几乎没有一块完整的土地。一个老妇抽泣着说:才种下的土找不到了,只剩下一块光石板。几个年轻人围住我们,一遍遍地请求:给我们反映一下吧,只要有点钱,我们就可以从洪水的手中留下这些土地。说到最后,他们眼里装满了泪水。
如今的金龙,是到控制人口增长和大搞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时候了,因为谁也不愿意美丽的“桃园梦境”再进一步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