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对象: 毒药 | 2006/9/4 9:51:24
评论言论:
《清凉仙子吟稿》 序 言
中华癸卯年十月十八日,我出生于贵州大方县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从小即受到祖父辈之涵育熏陶,尤其是我的大姑母韩陈氏,她对我走上文史研究的道路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换句话说,她应该是我踏进文坛的第一个引路人。她每年都要来我家小住一些时日,就会将她读过或听到的民间故事讲给我们听。她讲的故事很多,而且都很希奇,可惜因年长日久,有不少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我在毕节师范专科学校读中文的时候,她已因病辞世,所以我几次去看望姑丈,心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和悲伤,姑母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怀着对姑母的怀念之情,我就开始收集流传在民间的故事、诗词、文赋等资料。直到今天,姑母所讲过的故事,我还没有从所看过的书中查到,大概有些是她自己加工整理的作品吧!虽然如此,但在我的心灵深处,永远忘怀不了她对我的启蒙和教诲。为此,我化怀念为动力,在毕业后工作的二十多年里,淡泊名利,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潜心收集、整理、研究贵州的地方文史资料和陈氏家族的历史,陆续将其编辑成《陈氏春秋》和《龙凤风采》丛书,使其不被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也算是我对姑母的一种缅怀吧!
《清凉仙子吟稿》是清末民初贵州才子宋蛟的遗作。早在孩提时,我就听父叔辈经常说:宋二爷诗联、书画、小说、散文,样样皆精,可惜他的许多作品因诸多原因散轶迨尽,实为文艺界之一大损失。二叔绍瑜还给我们讲述了宋二爷写的小说《梦中梦》的一些章节,我听后心里十分难过,于是暗暗发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把宋二爷的作品收集、整理出版,让世人阅读。后来,我学校毕业分配到大方县双山中学任教,就利用休息时间到处寻找资料。经过多方的努力,总算收集到几百首诗文和一些墨迹。通过认真的阅读,始信他的作品文艺水平非常高,的确是难得的精神食粮。于是,就抽闲将其分类打印出来,以餐爱好古典诗文和书画艺术的读者。
宋蛟(1867—1945年前后)字肇和(一作绍何),号清凉仙子、悲秋主人,审氏太二郎,贵州大定府东乡六龙街上人。曾祖履常;祖云鹏,府贡生;父璠,字采田,别号鲁才,自号醉枫夫子,同治五(1866)年岁贡生,以平乱功署清平县教谕。旋省,充南书院监院,汲引后进,涵育熏陶,培养人才颇多。采田翁为文纵横飘忽,夭矫如龙,骈偶典赡风华,诗笔俊爽,尤为士林所称。著有《醉枫吟稿》一卷,惜未梓而散佚。年七十五终于家。长子集成,附生;次子均成,即宋蛟也。
蛟生于清同治六年丁卯六月廿六日,诞生之年天大旱百余日,及生夫子日,天降甘霖,其父遂以雨名之。赋性聪敏,举止儒雅,少怀壮志,勤读诗书,好技击之术。自幼深受家庭之熏陶,如有宿构,并得詹晓岚、陈凤占等名师指授;“神手陈四”为大定府团营教习兼东乡乡约时,奇其资质,遂授以内家扁卦拳械,湖南“怪腿任五”客黔,授徒于黄家坝,夫子往从焉,颇得法华三昧。清宣统元年,考中己酉科拔贡,分发湖南直隶州州判。旋因辛亥革命爆发,因看不惯改头换面的形式主义现象,毅然返乡课读,先后在大定县属瓢井、果木、理化及贵阳、黔西、水城等地设馆授徒,门徒多有所成,曾一度为贵州省主席王文华(电轮)之秘书。
夫子工诗词文赋,书画宗欧阳询、苏东坡和颜真卿,真草隶篆诸体无不精妙绝伦,所画花鸟、山水、人物师古不泥,得自然山川之灵气,与简孟平、徐春熙、徐汝舟、吴铁庄、陈百鹏、谭冠英、毛仙樵并称“宋门八学士”。秉性孤傲,愤世疾俗,晚年两袖清风,以卖书画文字维持生计。生平著述宏富,可惜因家境清寒、社会多变而散佚迨尽。民国初,贵阳文通书局曾出版其长篇谴责小说《梦中梦》前三十三回,后因故停印,其清稿本后为其弟子谭朝阳所毁,原稿至今下落不明。余经二十来年之苦心收集,仅见公著作之千分之一二,计有欧体楷书《九成宫醴泉铭》、行草书《六龙文昌阁序》手卷、《吴铁庄传》手稿(原件已被台湾魏成儒带去宝岛)、《清凉仙子吟稿》局部及数篇散文。因余高祖陈浒(字有元,江湖人称“神手陈四”)乃夫子武学老师,与宋公采田有金兰之谊,祖父陈公永泰(字电清)曾从夫子执经问难,受益良深;曾祖熙唐、叔祖仲于又与夫子有多年文字之交,本系通家世交,故余在年幼时即闻夫子逸事,心慕久矣!而今幸逢科技腾飞之时,网络密布之际,方利用网络信息之便,将夫子诗文打印成册,予以传播,非图个人名利,实为天下类夫子者鸣不平矣!是为序。
二00五年六月二十六日 陈麒羽 于永宝轩
张 大 元 原 序
上古之世,书契未兴,结绒而治,既无其文,又安此所谓文哉!夫诗之作也,效古而成,如雷之有声,花之有色,声色相应而动现焉。而诗由心动,方吟其口,书于笔,特遗于世矣。而吾侪之徒,定效古之圣贤而作者也。
嗟乎!今之文运不振,儒心不恨,而士运铙薄,渐渐灭于文矣。予方寻此诗本,以鉴于斯。而诗系大定东乡六龙之儒杰宋蛟字肇和而作,乃前清封赠爵禄者也。待民国壬申(1932)岁,设馆于果木王姓宅内,予方寻此诗本抄录一册,以效古之贤史而作者矣,意遗后学为鉴样,使后辈勿得将前贤之文字埋没,而代代相传绵绵不竭矣。
余自民国癸亥(1923)年,受师于大定北乡义陇之秀士陈夫子讳志高(字焕章,号熙堂),亦前清圣旨封举秀才,于伊年设馆于果木后沟傅姓。予自此发蒙攻书,朝从暮随,年年未离于师之前矣。至辛未(1931)年,特各方寻访明师指示,方得毕邑东里住之张夫子讳逵九,亦皆前清丁酉(1897)科举人,湖南候补直隶州州同之儒俊也。至癸亥(1923)年,有大定北乡高枧刘姓聘至家设馆。予迄辛未(1931)年,特负笈至此攻书,日夜究心,二载之际,方略微贯通典籍。至此年。特寻得诗本,抄录以作后辈之念存者矣。是为序。
时在
民国廿七年岁次戊寅(19380秋月之吉
梓人 张大元字仲三 吮笔题记
宋蛟遗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