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大方论坛交流讨论区大方风情 → 查看评论    点击复制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共分享!
将本页内容分享到:            

帖子评论信息
评论主题: [转帖]《红绿辉映长征路》之大方、黔西
评论对象: 拓夫 | 2006/10/24 14:03:40
评论言论: 四、 渡河碑前忆英雄

  黔西县是毕节地区的南大门,也是一个屡经革命烽烟薰陶的地方。在历史上,这里接受过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洗礼;在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功勋,渡河碑、英雄桥、季种坝就是对这段历史的重点记载。

  渡河碑即“红军强渡鸭池河纪念碑”,位于鸭池河左岸小箐坡头。 碑体用混凝土浇筑,白色马赛克贴面,第一级高3.6米,表示红军渡河的时间;第二级高l•25米,表示建碑的时间;中间的石刻杜鹃花,表示全县各族人民将本地名花献给红军;碑顶塑一船工力撑木船、载着3名红军战士破浪前进的图形,其中塑像高2.6米,象征红二、六军团。碑前平台边沿用大理石镶嵌,刻有“红军强渡鸭池河天险”8个大字。正中碑文写道:

  ——鸭池河乃乌江上游、清毕公路的咽喉要道,水深流急,两岸陡峭,史称“天险”。1936年2月 2日,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首长率领和当地群众的配合下,机智勇敢地从古渡口(今铁桥下游一公里处)强渡成功,进占黔大毕,开辟革命根据地,创建工农政权。石壁雄关,铭刻红军光辉形象,延江鸭水,永颂红军丰功伟绩。水西儿女,在红军的革命精神鼓舞下,奋发图强,治穷致富,振兴家乡,正改变“干人”(同胞)地位。

  值红军渡河在黔西北建立滇川黔省革命委员会50周年之际,特塑像勒碑纪念。

  黔西县人民政府 1985年1月15日

  面对渡河碑,一段“调虎离山”的故事浮现眼前。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之举,震动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蒋介石,他亲飞贵阳,坐镇指挥,调集10倍于红军的兵力,企图一举消灭红二、六军团。面对严峻形式,红二、六军团按照军委 “以佯攻贵阳之势,速转黔大毕地区”的指示,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成功地迷惑和调动了敌人。使蒋介石布置在贵阳以西、乌江上游鸭池河渡口的99师和23师在贵阳告急的情况下,慌忙向贵阳收缩,鸭池河渡口空虚。这时,红二、六军团在虚晃一枪之后,绕道黔北,在奔袭扎佐、修文,转取清镇后,强渡了天险鸭池河,拉开了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椐地序幕。

  红二、六军团在黔西北,除创建了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还创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及近百支游击团队,组织了5000多名毕节儿女参加了红军。他们和千千万万优秀中华儿女,从万里长征一直战斗到全国解放。不远处的“英雄桥”、“季种坝”,与此息息相关。

  英雄桥位于黔西县城东北35公里处,古称将军桥,是黔西至金沙公路上的重要桥梁。1936年和1950年,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此与敌战斗,曾有一批指战员壮烈牺牲,故名英雄桥。1985年黔西县政府在此修建烈士纪念碑。碑高8.6米,表示1936年、1950年数字中各自后两位的相加这和,即“3加5”、“6加 0”之意。正面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碑顶塑有红军和解放军两个英雄形象。碑前筑有左右两个平台,台上各建四角亭一座,亭内各置功绩碑一块。

  红军烈士碑碑文记载了红二、六军团,为开辟黔西北革命根据地,于1936年2月9日,在渭河一带阻击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战斗中,一批红军英勇牺牲、为革命建立的丰功伟绩。文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渭水流长,先烈永存!”等句,发人深省,感人至深。

  解放军烈士碑碑文记载了1950年3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 第16军47师140团的一个排,在执行剿匪战斗中26位战士壮烈牺牲的英雄事绩。碑文中“挥泪继承先烈志,誓将遗愿化宏图”等诗句,表现了黔西各族人民继往开来,实现烈士遗愿的决心。

  寄种坝,位于黔西县城28公里处的洪家渡口,这里有一座由五块鸡血大理石合成的纪念碑,四楞形的碑面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文记载1950年4月4日,反动的国民党贵州保安六团在寄种坝起义后复叛,杀害人民解放军派到该团的军事代表团指战员和地方干部共14人的斗争史实。烈士们为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献出了宝贵生命。

  有一首歌唱得好:“为什么战旗美如画,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烈士的生命开鲜花。”此次,记者不仅踏访了“渡河桥”、“英雄碑”、“季种坝”,也走遍了整个黔西大地,亲眼目睹了“三军过后”的这块“生存禁区”,建成了一个“和谐社会”,人民自由、幸福、快乐、安康,烈士们若在天有灵,定会含笑九泉。


反对方

支持方

反对方人数(0
支持方人数(0

中立方

中立方人数(0